盾构机,身长约百米,体重几百吨,是长着“铁齿铜牙”的“钢铁巨龙”。李吉的工作就是驾驭盾构机以毫米级精度在地下掘进。
李吉今年35岁,是中铁五局电务城通公司盾构事业部总工程师,也是“国家级(盾构机械操作工)技能大师工作室”的负责人。
穿越长沙橘子洲、南京秦淮河古建筑群、沈阳青年大街……13年来,李吉一直担纲着城市地下空间的“开路先锋”。
有人问他,驾驶盾构机最开心的时刻是什么?他回答说,盾构施工前方永远是未知的,我们在摸索中不断调整、向前掘进,每当盾构机从另一边贯通出洞,就看到了光明。
“玩转”盾构
年7月,李吉从成都理工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本科毕业,入职中铁五局,从事盾构施工。
同年,在沈阳地铁2号线盾构施工现场,当李吉第一次见到巨龙般的盾构机时,顿感“傻眼”。
“感觉自己在学校学的理论完全派不上用场。”李吉说,盾构集光、机、电、液、传感、信息技术于一体,需要掌握的知识十分繁杂,自己的知识体系需要重构。
一台盾构机的价值以千万元计,担负的施工工程投资以亿元计,每一次掘进,稍有差池,后果不堪设想。
忐忑之余,还有憋屈。当年,盾构设备以进口为主。李吉听师傅说,如果出现重大故障,就要请外国专家来维修,费用高昂。
李吉下定决心“玩转”盾构,为企业开源节流,为基建攻坚开路。
他白天跟着师傅熟悉设备,仔细了解盾构机身结构和每一个零部件,晚上对着说明书翻词典、查资料,用了整整两个月时间,硬是把砖头厚的外文说明书背了下来。
“那段时间,案头、床边都是图纸,经常通宵熬夜看图,有时抱着图纸就睡着了。”李吉回忆说。
盾构机的主要功能是掘土凿岩,为此,他还自学了岩石、土壤知识。深夜的技术室里,总能看到李吉查阅图纸、资料的背影。
一年见习期满,李吉总共记了15万字工作笔记,摞起来有十几本。
成长密码
善于攻坚克难,结合实际形成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这是李吉的成长密码。
转战大江南北参与一系列大型工程建设,为李吉提供了广阔的成长天地。从大连地铁、郑州地铁、南京地铁到长沙地铁等项目,李吉迅速成长为企业骨干。
“最紧张的是年,在大连地铁项目施工期间。”李吉回忆说,在大连第一次独立操作盾构机“韶山二号”,他感到“压力山大”。
大连地铁标盾构施工是一块硬骨头,难在盾构机不仅要穿越复杂地层,还要下穿地面主干道和高层建筑物。李吉坦言,自己一度“不敢推,不敢动”。但他最终克服恐惧,仔细研究施工工艺,及时调整掘进参数,保证盾构机掘进姿态平稳,安全顺利通过。
一次,在操作盾构机时,突遇涌水情况,潮湿阴暗的隧道内只听见“哗哗”的水流声,检修工人见势后撤,李吉了解情况后,带头跳入水中抢修、保护设备。
“他身上那种奋勇向前的精气神,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中铁五局电务城通公司副总经理陈世君说。
在南京地铁3号线,为了确保安全施工,李吉创新使用“钢套箱+冷冻始发”技术,填补了中铁五局盾构技术的相关空白;在长沙地铁3号线,李吉操作盾构机多次穿越江河、湖泊、溶洞等高危地区和复杂地层,创下了中铁五局盾构施工操作史上的多个“第一次”。
13年来,李吉累计掘进完成盾构隧道2.29万米,一次又一次冲破黑暗看见光明。
驾驭技术
“设备越来越先进,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工程越来越复杂,地铁盾构施工需要解决的难题接踵而至。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创新研发和驾驭新技术。”李吉说。
年,李吉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成立。李吉把这里当作解决生产难题的攻关站,传承技术的培训站。
防跳道轨枕、高性能膨润土泥膜生产设备、带有强制脱轨制动装置的电瓶车、盾构施工用渣土装载装置……李吉积极组织开展相关盾构施工科研攻关,推广新技术、新工艺,先后获得国家专利17项。
工作以来,李吉获得全国首届“盾构工匠”、省级劳动模范、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等荣誉、奖励。年初,他还被盾构掘进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聘为专家委员会专家。
如今,李吉和团队正积极探索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教学模式,与贵州铁路技师学院紧密结合,培养技能人才,每学期定期到学校为盾构专业班授课。近年来,李吉带领团队为企业培养出工匠技师1名、特级技师2名、高级技师8名、技师21名。
来源:《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