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冷冻设备 >> 冷冻设备发展 >> 北京优化营商环境改革取得新进展中华工商
(记者陈雪根3日北京报道)年4月份,《北京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正式发布,标志着北京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进入了新的阶段。一年来,北京市市场监管局以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增加企业和群众更多的获得感、服务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社会进步为目标,统筹推进优化营商环境改革和市场监管部门政府职能转变,持续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在提升便利化水平、完善监管机制、增强服务效能上开展了一系列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改革成效,更大程度地激发了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年6月份,北京市市场监管局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北京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市场监管部门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总体要求、工作原则和保障措施,并围绕营造宽松便捷的市场准入环境、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提供首善一流的质量技术基础服务和政务服务、夯实法治保障五个方面提出28项举措,进一步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北京市市场监管部门在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中的改革方向和重点任务。
北京市市场监管局会同市政府审改办印发了《北京市开展“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试点工作方案》,按照直接取消审批、审批改为备案、实行告知承诺、优化审批服务等四种方式分类推进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审批改革。对北京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实施清单化管理,制定了中央层面的“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试点事项清单(项)和北京市“证照分离”全覆盖地方许可事项清单(5项)。
个清单事项中,由北京审批部门负责实施的共计项,其中,个事项进一步压减审批时限,平均缩短审批时长9.3天;64个事项进一步优化了审批条件;个事项进一步精简了审批材料;17个事项延长或取消了有效期限;个事项实现了全程网上办理。
全国首推告知承诺制,年2月,北京市市场监管局陆续在海淀、丰台、石景山、通州、大兴、顺义、延庆、朝阳八个区启动了市场主体登记告知承诺制度改革试点。4月26日会同市政府审改办印发了《北京市市场主体登记告知承诺制度实施意见(试行)》,将市场主体登记告知承诺制在全市推开。登记机关告知承诺事项的具体范围和办理条件、标准,市场主体承诺所提交登记材料的真实、有效和合法性,登记机关根据申请人的申请和信用承诺即时审批通过。除法律法规有特别规定外,登记机关不对市场主体提交的章程、协议、决议等文件内容及决议程序进行审查。企业做出的信用承诺均已在北京市企业信用信息网上公示,并加强了事中事后监管和信用惩戒力度。实现了市场主体类型和业务类型的“全覆盖”。
自改革实施以来,全市通过承诺制方式即时办理各类登记业务83.3万件,占同期全部办理量的95%。审批效率平均提升60%,实现企业开办一天办结。
针对北京市住所资源紧张、房租成本高的情况,为降低小微企业、初创企业创业门槛,提出在法律、法规未做出禁止性和限制性规定的领域,多个市场主体可以使用同一地址作为登记住所,显著降低创业成本,释放市场活力。支持“一照多址”,市场主体在本市设立分支机构,可以申请在市场主体的营业执照上注明分支机构住所,不需再单独申请营业执照,突破了此前营业执照只能登记一个住所的限制,对连锁企业或扩张期的企业来说,能够节省企业网点扩张的人力和时间成本,为企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探索企业登记住所与实际经营场所分离,允许市场主体在登记住所以外的场所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但是应当通过企业信用信息系统自行公示实际生产经营场所的地址,一方面放宽企业经营场所限制,另一方面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和信用监管,做好“放”“管”结合。
对直接涉及公共安全和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等特殊重点领域,依法依规实行全覆盖的重点监管,按照“四个最严”标准严防严控食品安全风险,加强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对食品、特种设备等重点产品建立健全追溯体系,强化产品质量监管,督促企业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
出台了《北京市食品销售风险分级工作规范》,采用量化评分的方式确定食品销售经营者的风险等级,科学有效实施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在食品生产领域,采用“风险分级+双随机”形式,对全市食品生产企业开展全覆盖监督检查,根据食品生产环节的主体数量、结构和风险等级建立“主体库”,增加对高风险主体监督检查的频率。
开展了固体饮料、压片糖果、代用茶等食品专项整治,严厉打击固体饮料等特殊形态或包装形式的食品非法添加、虚假宣传、违规销售等违法违规行为。专项整治工作开展以来,全市共计检查食品生产经营主体家次,排查企业产品个品种,抽检样品批次,其中合格批次,不合格5批次。利用春季和秋季开学时间组织校园食品安全专项监督检查两次,对全市范围内的学校食堂和学生餐配送单位开展全覆盖检查,总计监督检查余户次,全市所有学校%达到明厨亮灶要求。开展了保健食品行业专项清理整治,督促保健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压实食品安全属地管理责任,严厉打击保健食品欺诈和虚假宣传、违法广告、违法直销、制假售假等违法行为和突出问题,检查生产主体家次,检查经营主体家次,责令整改家次,已经全部整改完成。
做好疫情相关医疗机构特种设备服务,组织对医学集中观察点等疫情防控场所特种设备开展安全检查。针对建设工程施工现场起重机械、大型游乐设施、客运索道、快开门式压力容器、液化石油气充装单位、瓶装工业气体充装单位等重点设备、重点单位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全年共监督检查家次,发出安全监察指令书份,督促企业消除特种设备安全隐患。
为进一步落实北京市“人物并防”的防控要求,强化“物防”措施,10月26日,北京市市场监管局与市商务局联合发布《关于推广应用北京市冷链食品追溯平台的通告》,在全国率先提出“未按照管理要求上传追溯数据的进口冷藏冷冻肉类、水产品,本市进口冷链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应做到不采购、不销售、不使用。”11月1日,“北京冷链”正式上线运行,标志着北京市进口冷藏冷冻肉类、水产品管理全面纳入电子追溯管理。截至年12月31日,“北京冷链”累计注册完成企业家,其中经营进口冷链食品(以进口冷藏冷冻肉类、水产品为主)的企业家。累计记录产品品种个,商品批次个,涉及93个国家和地区、国内30个省份,累计流通产品24.43万吨,平均每日新增记录产品余吨。
编制《市场主体产品质量法律义务及禁止性的行为清单》,梳理产品质量通用法律义务及禁止性行为、特殊性产品质量法律义务及禁止性行为33项,督促市场主体自觉守法。组织开展消费品召回工作,为消除质量安全隐患,年北京市共有23家企业采取修理、更换、退货等方式主动召回产品共(件),涉及儿童玩具、服装、家电、电子产品、日用品等消费品。
通过实施“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提升监管工作的规范性、公正性和透明度,实现对守法者“无事不扰”、对违法者“利剑高悬”;通过探索市场监管部门轻微违法行为容错纠错机制,实行行政处罚公示期管理,鼓励市场主体及时自我纠错,为市场主体营造更加宽松的制度环境。
制定了年北京市市场监管领域随机抽查清单和随机抽查计划,并向社会公示。建立了覆盖多领域、多层级、多类别且持续更新的“两库”,即检查对象名录库,既包括市场主体,又包括产品、项目、行为、社会组织、自然人、区域等;执法检查人员名录库,纳入了行政执法类公务员、具有行政执法资格的工作人员和从事日常监管工作的人员,还吸收了检测机构、科研院所和专家学者等参与,能够满足多领域、专业化监管需求。搭建了北京市“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平台,北京市各监管部门可通过该平台开展单部门抽查以及部门联合抽查。目前,北京市市场监管领域已实现了“双随机、一公开”全覆盖。在此基础上,北京市市场监管局还积极推进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出台了《北京市市场监管领域部门联合抽查事项清单(第一版)》,共有27个部门、42个领域、79个事项纳入其中,北京市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已进入常态化。
年8月6日正式印发了《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轻微违法行为容错纠错清单》,是北京第一家试点轻微违法行为容错纠错机制的政府部门。明确了容错纠错机制的四项工作原则,即依法监管、过罚相当、处罚和教育相结合、诚实信用。在坚持依法监管,确保执法有据、程序合法的基础上,以事实为依据,综合考虑违法行为的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程度,对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改正、未造成危害后果的,不予行政处罚,通过责令改正、批评教育、告诫约谈等措施,促进市场主体依法合规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市场主体未改正或者改正后再犯的,结合其违法的情节、危害程度,依法处罚。《清单》具体明确了79种违法行为轻微、及时纠正可以不予行政处罚及依法不予行政处罚的情形,截至年12月20日,北京市市场监管部门按照轻微违法行为容错纠错机制共作出不予行政处罚决定的案件件。
实行行政处罚公示期管理,探索市场主体自我纠错机制。制定了《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行政处罚行为分类标准》、《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行政处罚公示期管理暂行规定》,对照行政处罚权力清单和行政处罚裁量基准,将应当实施行政处罚的违法行为按照一般违法行为、严重违法行为进行分类,统一编制《行政违法行为分类目录》,确定相应公示期限,并向社会公示,并规范行政处罚公示期限管理。
推进“互联网+计量监管”,实现智能电表精细化管理。发布《智能电能表检定周期调整实施规范(试行)》等多项地方计量技术规范,依托智能电能表首检监控和智能电能表计量风险分析评价平台,按照高、中、低风险等级确定智能电表抽查比例和抽样计划,对北京市多万块智能电表创新开展“首检监控、风险评估、现场检测、周期调整”精细化管理工作。年,经专家评审通过,共延长64万只智能电表使用年限4年,显著节省了企业的运营成本。
发挥市场监管综合执法优势,通过加大反不正当竞争、反垄断、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执法力度,严厉惩戒各类不正当竞争、限制竞争违法行为,推动各类市场主体公平参与竞争;发挥公平竞争审查工作联席会议作用,通过推动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在全市层面落实,防止相关政策措施在与市场主体生产经营活动密切相关的领域排除、限制竞争,促进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形成。
开展反不正当竞争执法专项行动,跨区域、跨部门协作执法次,有力惩戒不正当竞争行为;加大对民生领域反垄断执法力度,重点纠正了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行为,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对互联网平台排他协议非价格涉垄行为的调查,引导经营者合规运营,组织对北京市余家经营者开展了反垄断合规培训;以涉企违规收费专项整治为重点规范收费行为,对行政机关、商业银行、公证机构及交通领域等经营主体单位持续开展检查,持续清理规范转供电环节收费行为,传导转供电环节降价红利;聚焦保护知识产权,将重大展会、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官方标志和奥林匹克标志的商品和涉外商标、老字号作为执法重点,拓宽知识产权执法深度和广度,疫情期间,严厉打击侵权假冒违法行为,查处了一批销售假冒品牌口罩、非法制售假冒84消毒液典型案件,积极开展与疫情防控相关商标的专项执法行动,切实加大对违法行为打击力度,保护市场主体合法权益。
目前,北京市已实现了市、区两级政府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全覆盖,并将“是否建立完善公平竞争审查制度,防止出台排除、限制竞争的政策措施”纳入对各区的考核。年组织31个市政府所属部门和16个区对年12月31日前制定的规章、规范性文件和其他政策措施是否存在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进行了清理。共梳理文件近2.5万件,其中包括件政府规章、件市政府文件。经清理,修改的15份、废止的10份。
在全国率先出台《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标准体系建设方案》,围绕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和首都高质量发展六大方面,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充分体现首都特色,打造“北京标准”,促进主导技术标准走向国际,引领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助力首都高质量发展。今年,北京市市场监管局和市经信局共同在中关村论坛上发布了《北京市大数据标准体系》,为新一代信息技术标准研制,推进首都电子政务、智慧城市等领域标准制定,支撑城市信息化建设提供有力技术保障。年度制定发布地方标准项。
修订北京市标准化补助资金政策,加大了对标准化工作的资金扶持力度,补助总额从1万元提升到1万元,首次对创制团体标准给予支持,并增设了推动标准国际化、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等项目,形成多维度支撑首都高质量发展的标准化政策保障,有效引导市场在标准创制中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经过全市动员、各单位积极申请以及严格组织评审,对项标准制修订项目、7个国家级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1个推动标准国际化项目给予支持。
北京市市场监管局把解决好市民诉求、提高市民满意度作为服务和监管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年初至12月底,北京市场监管局市民诉求解决率上升至97.69%,满意率上升至98.56%。
通过整合线上线下资源,推动流程再造和业务融合,探索营业执照与市场监管部门行政许可等审批事项“一窗受理、并联审批、一次办结”的“证照联办”新模式,着力解决企业“办照办证分头跑”的堵点痛点问题。年10月29日,北京市市场监管局“证照联办”业务已正式上线试点运行,企业一次性办结证照业务,办事效率大幅提升。
扎实落实“一网通办”,市场监管部门政务服务更便利更规范。与年相比北京市市场监管局各类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申请材料精简33%,压缩办理时限25%,逐项细化了办理流程和审查标准,使企业群众看得懂、办得顺,新增10项非依申请公共服务事项,满足更多企业群众办事需求。涉及市场主体登记、食品安全、质量监督等领域的13种电子证照已汇聚至全市电子证照库,进一步深化了政务服务网办深度提高了办事效率。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年度政务服务“跨省通办”事项清单中涉及北京市市场监管局的17个事项已全部完成,并实现了“全程网办”,占全部“跨省通办”事项(58个)近三分之一,申请人可异地网上申请相关业务、属地市场监管部门为申请人远程办理,实现“单点登录、全国漫游、无感切换”。
积极落实“六稳”“六保”工作要求,出台了支持复工复产、加大对个体工商户扶持力度、进一步做好外资企业服务工作等若干工作举措,着力解决企业、个体工商户复工复产中面临的实际问题。
(责任编辑颜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