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冻设备

微模块机房面临问题及网络基础设施热点问题

发布时间:2022/5/27 14:44:48   

一、微模块机房面临问题

1)建设周期长建设周期就是机房基础设施系统规划、设计、安装和付诸运营的速度。从以往经验来看、这一般是按年来计算的。因为传统的解决方案涉及大量定制过程。根据项目建设的实际情况,通常将数据中心的基本建设周期细分为决策阶段、实施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投产竣工阶段、整个建设周期大概在天左右。

2)扩展性差扩展能力对于适应性就十分重要了。基于对未来业务需求的分析,根据最坏的情况来规划系统容量,然而他们却无力预见3到4年以后的情形,因此造成了过度建设。另一种方案甚至更加让人担忧,也就是根据当前需要保守建设、采用此方案之后只有在中断业务和增加业务成本的情况下才能够提高容量。有研究显示,目前一般数据中心对其基础设施容量的利用都不足50%。实际上,数据中心的利用率一般只有大约三分之一。

3)能耗高巨大的电力损耗数据中心的运营需要大量的电力,传统建设没有很好地考虑用电、制冷、气流管理的问题。很多数据中心的PUE(PowerUsageEffectiveness数据中心能源效率指标)偏高。采用常规意义下的可靠性较高的环境动力设备,但这些设备往往效率较低,数据中心的PUE都在2.0以上甚至更高。这意味着数据中心所使用的能源约有一半消耗在IT负载上。另一半消耗在包括电源设备、冷却设备和照明设施在内的网络关键物理基础设施上。4)机房运维难度大IT运维正面临诸多问题。深陷服务质量低下的困境而无法自拔。粗放式运维,资源台账不清。加上运维人员交替,运维人员并不了解所有IT资源。管理更无从谈起、缺乏统一的服务接口,故障响应和故障处理跟踪出现混乱、系统运维优化需要IT人员积累大量的数据和报表进而得出结论。而日常的IT运维管理难以有效统计这些数据。

二、微模块网络基础设施热点问题

模块化数据中心是由很多模块化的设备所组成,包括了供配电、制冷、机柜、气流组织、综合布线和监控等子系统。而数据中心预制化则是预先设计、组装和集成,且事先测试过的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系统,它们作为标准化“即插即用式”模块被运至数据中心现场。二者相结合就构成一项新的技术,即预制模块化。预制化(PFM)是一种以更一致和可扩展的方式构建和部署新的空间、电源、冷却布线等基础设施的方法。其容量单位是在现场制造的,能够创建高效、灵活、可持续的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相比传统方式部署同一基础设施时,预制模块可加快部署速度40%。微模块数据中心宜采用预制化的部件组成。对于布线系统而言,微模块的布线系统宜采用预制化的布线产品。结构化布线即遵循相应的标准使用一套标准的组网器件,按照标准的连接方法来实现的网络布线系统。结构化布线对于规模较大的微模块而言优势是显而易见。根据相应的标准,结构化布线的连接距离相比于直连大幅度增加;由于采用的相应的连接器件,例如配线架、理线器等等,极大地优化了线缆的管理。同时还可以获得最佳的扩展性。无论是使用方还是施工方都可以遵循相应的标准来进行施工、测试、验收以及维护和使用,很好的减少了后期运维管理的难度。

模块化DC舱是微模块的另一种形式。由通用结构框架及封闭组件(含天窗、通道门、走线槽等)、列间空调、电源列柜、消防联动接口、本地安防及监控装置等模块化基础设施组成的IT设备舱。

DC舱上部顶盖应采用平顶结构,DC舱上部顶盖应采用平顶密封结构,宽度方向均匀分布。主框架结构示意图如图30(未包含封闭通道假墙板和列间空调)。DC舱封闭框架不与机柜固定连接,机柜可以直接推入空机柜位中,形成DC舱封闭。

DC舱需要对于布线路由留出空间。要求如下:

●应为工厂预制模块化部件,并能以机柜为单位进行长度方向的扩展,应根据机房具体情况提供跨立柱、跨机柜安装部件。●DC舱应设置顶部强弱电跨列走线槽。走线槽应为强弱电隔离设计DC舱内部所有线缆均应通过柜顶走线槽布放。柜顶走线槽侧板应设有出线道口,道口边缘钣金应做保护处理。以上部分内容来源:《微模块数据中心网络基础设施技术白皮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372.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