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冷冻设备 >> 冷冻设备市场 >> 被冰冻的富豪世界首例冷冻人已沉眠54年,
年,一个消息震惊全世界:俄罗斯科学家成功复活了一种4.2万年前的蠕虫。
这些冰冻了几万年的样本在复活后,甚至能自主进食。
这让人类欣喜不已,因为他们确信,冷冻技术让生命延续、长生不老成为一种现实可能。
第一个敢于吃螃蟹的人,是美国亿万富豪贝德福德。
他于年被冷冻,本计划在50年后的年解冻。
01.患癌去世后进行冷冻贝德福德是美国的一位心理学教授,也是一位癌症患者。
他拥有大量的财富,却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医生告诉他已经为能为力,只能尽量缓解疼痛。
这时,人体冷冻专家尼尔森对他发出了邀约,求生欲极强的他毫不犹豫地就答应了。
他把自己的积蓄都捐献给了这项研究,不仅无条件支持他们的科研,还用高额的价钱收购了冰冻自己所需要的材料,并立下遗嘱,将部分财产作为日后专项的维护基金。
一年后,年1月12日,贝德福德突发心力衰竭去世。
根据生前协议,早就准备好的医院对他执行了人体冷冻技术。
首先是注射抗凝血药物,待身体降温后再把全身的血换成专用的冷冻剂,然后包裹在毛毯内,放置于液氮罐中,最终被冷却至零下℃。
整个过程忙碌了3天,而这套冷冻流程是尼尔森自己开发的,谁也没有实验过。
而当年的尼尔森,竟只是一名电工!
那时候,被誉为人体冷冻之父的罗伯特·埃廷格博士,写了一本关于生命逆转的书。
29岁的尼尔森看到了其中的商机,就疯一般地迷上了人体冷冻,他找到了博士合作,并拜博士为师学习数年,成为他日后的得力助手。
不知道什么原因,贝德福德成为了他们的第一个实验品。
02.期限已到却没有解冻经过操刀贝德福德,尼尔森声名大噪,先后有9个人找他进行了人体冷冻。
可是因为技术不完善和费用过高等原因,有些家庭付不起后续的保存费用,而有些冷冻人由于设备问题保存失败。
年,尼尔森因为被家属起诉欺诈和违约,败诉后被判赔对方40万美元。
这些起诉案件,让冷冻人技术陷入深深的争议中。
之后尼尔森心灰意冷,退出冷冻界,贝德福德的冷冻舱也转交给其家人保存。
年,美国阿尔科生命延续基金会的专家发现,冷冻第一人贝德福德的保存状态竟奇迹般地完好,就接手了贝德福德冷冻舱。
按照约定,贝德福德会在50年后进行复活。
到了年,已经80岁高龄的尼尔森声称会亲自操刀,唤醒贝德福德。
只是实验并没有如期进行,阿尔科公司声明,贝德福德不具备解冻的条件。如今他继续长眠在冷冻库里,等待着科学的进步。
有人指出,贝德福德的大脑早已死亡,冷冻剂也让他的身体组织坏死,应该不会有真正复活的那一天。
但尼尔森对此深信不疑,他希望自己去世后能借助人体冷冻复活,他认为这项技术完全实现只是时间问题。
03.前赴后继的冒险者尽管贝德福德没有如期醒来,但他的冒险精神还是给很多人提供了借鉴意义。
在他之后,有很多人选择了冷冻之路。
据统计,目前全球大约已经有超过人正在冷冻中,都被保存在全球最大的几家冷冻公司的液氮罐内。
他们的年龄从几岁到岁不等,有学生、修理工、作家以及科学家等,包括大家广为熟知的美国棒球运动员泰德·威廉斯。
还有宠物。
在中国的第一家冷冻中心里,也有10位冷冻人在等待着“复活”,最小的冷冻人只有13岁。
但谁也不知道,他们什么时候会被解冻。
我国第一例冷冻人是作家杜虹,她于年患胰腺癌去世,享年61岁。她花费了12万美元(75万人民币)在美国阿尔科生命延续基金会进行了手术,但只冷冻了头部。
阿尔科公司的设想是,到了年,人类科技应该就可以做到头部和躯干的移植,到时候就可以把她的头部联结到另一个健康的躯体上,甚至是机器上合成人工智能,从而达到起死回生的目的。
另外,我国第一例本土实施的冷冻案例发生在山东,对象是49岁的展文莲,她于年5月患肺癌去世,为了再续前缘,她的丈夫作出了冷冻的选择。
如今她依然默默的沉睡在容器里,支持这项技术的基金会已经花费了将近7百万资金,且每年还要向里填充5万元的液氮。
人类的愿景是如此美好,但谁也不知道,这些人什么时候会被解冻。
也没有人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
“如果有一天,冷冻人真的从氮罐中醒来,你知道那意味着什么吗?”
04.珍惜生命,享受生活说到人体冷冻和生命逆转技术,不由得让人想起前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那篇“熟蛋孵鸡”的论文。
文章的结论肯定是错误的,熟鸡蛋怎么也不可能孵出小鸡。
可其中的论点,其实涉及到了很深层次的生物科学问题,那就是生物细胞在高温或低温中坏死后,到底能不能复活?
未来科学的发展,谁也说不清楚。
但就目前来看,放眼全球迄今为止尚无一例冷冻人复活成功的样本,是不是从某个角度说明,这项尚处于实验阶段的技术其实接近流产?
说到人类,生命延续一直是最朴实的心愿,所以古有帝王追求长生不老术,今有富豪自愿冷冻求永生。
但生命是个复杂而又神秘的过程,人类的科学技术虽然高妙,却远远没有达到肆意更改生命密码的程度。
当前,冷冻再复活的技术并不成熟,这只是一场没有胜算的豪赌。
尊重生命科学,尊重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珍惜当下,好好享受生活,才是目前我们最需要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