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冷冻设备 >> 冷冻设备市场 >> 零下196的液氮有多可怕
年10月4日,英格兰女孩加比.斯凯伦在奥斯卡酒吧迎来了18岁生日,在朋友怂恿下,一杯加有液氮的鸡尾酒被一饮而尽,4分钟后,胃部发生爆炸。幸亏抢救及时,捡回一条命,代价是永远失去了胃脏。时至今日,她仍然是个无胃人——当时胃已经稀烂,再无修复可能,医生遂将其食道与小肠缝合在一起。
01.喝下液氮饮料,丢掉1个胃
往食物里加入液氮,产生炫酷视觉效果的做法,可追溯到维多利亚时代,当时有位美食作家创造了液氮冰淇淋制作方法,也因此而被称为冰冻女王。液氮沸点为-度,基于这种特性,往食物里添加,会在瞬间产生大量烟雾的魔幻效果,令人过目难忘。
越来越多的顶级餐厅也开始以此为噱头疯狂营销。起初,伯克希尔餐厅厨师赫斯顿·布卢门撒尔只是往炒鸡蛋、鸡尾酒里面加入液氮,新菜一经推出,大受欢迎,前所未有的新鲜感,让食客们慕名而来。一时间液氮食物风靡欧洲,有的商家甚至研制起液氮专属菜谱来。
因耍酷,错误饮用液氮鸡尾酒,导致整个胃被切除的女孩斯凯伦便是新奇菜谱中的牺牲者。据当时朋友所说,她刚喝下那杯饮品,嘴巴鼻子就开始冒白烟。4分钟后,斯凯伦痛苦地倒在地上,医院CT扫描显示,她胃部出现大穿孔,基本无法缝合。为了保住这条年轻的生命,医生决定将她整个胃部分进行切除。
女孩不幸的背后,更是那家酒吧管理混乱,组织松散的真实写照。本来客人在饮用液氮饮品时,服务人员有义务提醒顾客,必须等液氮白雾完全蒸发,方可食用。可斯凯伦所得到的建议却是趁着白雾弥漫时大胆食用。其实在这次意外发生前5个月,就有人提出过预警,可老板只管赚钱,对安全隐患熟视无睹(年5月高级健康安全官,曾就酒吧的这些饮品而专门向起老板发送液氮安全使用指南,结果石沉大海)。
从此以后,女孩再也没有体验过吃饱的感觉了。而那家漠视顾客生命安全的酒吧却只被普雷斯顿皇家法院罚款10万英镑。其董事在向检方缴纳2万后拒不认罪而免于承担法律责任。随后甚至还有议员站出来为这家酒吧做无罪辩护。酒吧当事服务员也因此逃过法律惩罚。
到头来,整个事故中只有那个丢掉胃的女孩是唯一输家。在期待生活回归正轨时,她却因为身体原因无法与同龄人一样上大学、工作。不出意外的话,这种折磨将会伴随她一生。
悲剧的罪魁祸首——液氮,本身无害,被广泛用于计算机降温、医学疣状物祛除等领域,即便放在食物里也无害,前提是一定要在食用前等待液体汽化完成。否则,液氮进入人体,由于外界温度突然升高,液体瞬间汽化,产生极低温度,一来冻伤人体消化道,二来瞬间撑破人体组织(1升液氮可气化为升气体)。人类胃部的命运跟被接上充气泵的气球一样,被快速充气,瞬间爆炸。
年1月,美国佐治亚州一家鸡肉加工厂发生液氮泄漏事故,造成6死12伤,液氮供应商FS集团将面临高达万的罚款。经调查发现,该事故是因为冷冻机故障和液氮泄漏所导致的,遇难者死于氮中毒,准确来说,是死于窒息。
液氮进入空气后,迅速蒸发成氮气,挤占有限空间内的氧气,这一过程还有个可怕的名字——闪电窒息。
人憋气时,体内的氧气储备,可能还够坚持几分钟,但碰上纯氮气就十分危险,基本十多秒就会失去知觉,这是因为人处于高纯度氮气中时,肺泡中的氧气、二氧化碳浓度远低于体内,由于浓度差,每次呼气,都是把体内的氧气往体外送,出现氧气倒抽现象(逆渗透)。
氮气又是窒息性气体,吸气的十几秒内全部进入体内,窒息也就产生了。位于液氮泄漏区域的工作人员,如果在几十秒内拿不到呼吸面罩或者撤离安全区域,必死无疑。
这也是为什么在处置液氮泄漏事故时,救援人员会把防低温和防窒息放在首位。
02液氮冰桶挑战
在国外冰桶挑战特别火热那几年,俄罗斯的一位科学家另辟蹊径,他决定直接往自己身上倒液氮。没错,就是温度低达-度的液氮,之前已经有人做过实验,把香蕉苹果等物放在液氮里面冷冻,拿出来一敲就碎。如果直接往人身上招呼,会有什么可怕的后果?
人们确确实实为他捏了把汗,然而实验者本人却胜券在握,自己是位科学家,对科学定定律深信不疑。
为了向观众证明自己没有作假,他先是从周边树上摘下几片树叶,丢到液氮中,几秒后捞出,镜头中,冻脆的树叶被迅速捏成碎片。
紧接着,最刺激的来了,他直接拿起液氮桶,朝头上倾斜而下。只见他身体周围瞬间腾起一大团白雾,而他本人却安然无恙。甚至还有位朋友上前用手指戳了戳他的皮肤,一切正常。
他挑战液氮爆火后,很快出现多位模仿者。其中一位28岁的西伯利亚热力学工程师就曾在雪堆起伏的大街上往头顶倒液氮。他这样玩命不为别的,只想证明一件事:西伯利亚人同样可以挑战液氮。
为什么这些人往身上倒液氮,还能毫发无伤呢?
他们自信不会受伤的根源是对科学定律的笃信(莱顿弗罗斯特效应)。简单来说就是液体接触到远超其沸点的物体时,会在表面快速形成一层具有隔热效应的蒸汽。跟在滚烫的锅里面滴入水珠效果一样,水珠会在锅里四处滚动,并存在一段时间。
他们往身上倒液氮,也是一样的道理,人体表面温度远高于液氮温度(零下度),因此液氮会在人皮肤表面迅速沸腾产生白气,并形成隔热层,所以在液氮在皮肤上经过的那一瞬间,就不会发生冻伤事故了。
这一原理也被广泛应用在液体火箭发动机上,低温液体燃料和氧化剂在发动机燃烧室内形成一层气膜,保证发动机在超高温下也能多次点火、重复使用。
归根结底,液氮的恐怖之处,还是源于普通人对于科学定律缺乏了解所产生的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