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冻设备

闪德人物中国半导体之父张汝京

发布时间:2023/5/14 18:57:42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骗人吗 http://m.39.net/pf/a_4892467.html

在前两期「闪德人物」中,我们对有着「台湾半导体教父」之称的张忠谋,以及与之激烈竞争的联电前董事长曹兴诚的人生履历作了一番梳理,而在大陆的半导体产业发展进程中,也有一个人不得不提,也不能不提,那便是被誉为「中国半导体之父」并一手创办中芯国际的张汝京。

而就在半个多月前,业界传来消息,张汝京离开芯恩,前往积塔半导体,引发热议。也因此,这位中国半导体产业界的传奇人物,他的故事,又再次被不少人重新翻开。

所以这一次,便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半导体界前辈。

1

从工厂做起,奠定基础

年,张汝京出生于江苏南京,第二年随父母迁居台湾。年,张汝京自台湾大学毕业,获得机械工程学士学位。毕业之后他并没有急于就业,而是选择出国深造,并顺利进入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

张汝京在大学读的是工程科学系,这是一个跨学科的系,比较接近电机系、机械系、化工系,这为张汝京今后在半导体产业中的发展打下了学术基础。几年刻苦研读下来,张汝京顺利拿到硕士学位,导师希望张汝京能把博士读完,但张汝京一心想参加工作,等「将来再回来读博士」。

年硕士毕业后,张汝京去了一家做染料的化工企业当工程师。公司有个规定,每一个工程师都要从工厂做起,当工头带工人,这样才能知道怎么设计、如何优化。从基层做起,深入一线,了解工厂,了解工人,这给张汝京的职业生涯打下了很好的基石。

年秋天,张汝京去了第二家公司——UnionCarbide,这是一家做液态氮、液态氧等冷冻技术的企业。在这里,张汝京遇到了多位恩师的指导和帮助,让张汝京将想法变成现实的转化能力得到大大提升,并且研发出多种新工艺和新产品,这为张汝京日后涉足半导体业并一展身手,打下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2

进入德仪,成为建厂高手

到了年,张汝京入职半导体巨头德州仪器担任工程师,负责研发供空军使用的语音合成器。之后没多久,张汝京进入了德州仪器的核心部门,加入集成电路发明者之一——杰克·基尔比所领导的DRAM团队。

值得一提的是,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当时也在德州仪器任职,当时他的职位是德州仪器资深副总裁,负责管理德州仪器的消费产品事业部,手下达人之多。从职位上看,张汝京是张忠谋的下下级。当时他们也肯定想不到,数十年后,双方又会从事同一个行业,并将分庭抗礼,最后还分别成就了中国台湾和中国大陆半导体的基石,当然,这是后话。

和张忠谋一样,在德仪工作期间,受到领导的赏识的张汝京被推荐申请员工读博项目,于是申请去读南卫理公会大学的电机系,并顺利取得博士学位。

在德仪工作期间,张汝京先后在美国、日本、新加坡、意大利及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创建并参与管理了10个半导体工厂的技术开发及IC运作,一时间被媒体称为「建厂高手」。

这些厂主要生产DRAM芯片,但当时美国厂商的DRAM市场在日本的十数年冲击之下,已经支离破碎。虽然德州仪器尚未终止DRAM业务,但这块的营收也仅仅来自于一些授权收入。

就这样支撑了多年,到年,德州仪器终于决定终止DRAM业务,并出售手中持有的海外合资厂股权。从事的业务走向尽头。张汝京也就此离开了工作二十年的德州仪器,走上了一段新的征程。

3

年轻两强相争,世大被收购

从德州仪器离职以后,张汝京在华邦电和中华开发投资银行的邀请下,加入了世大半导体——继台积电、联华电子之后,台湾的第三家晶圆代工厂商。由于在建厂和经营管理方面比较有经验,作为中华开发副总的张汝京,很快成为世大半导体的总经理。

在张汝京的苦心经营之下,世大半导体在成立仅三年后就实现了盈利,正在他踌躇满志,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大股东将世大半导体作价50亿美元卖给台积电。当时有媒体报道称,大股东出售世大半导体时没有知会当时的总经理张汝京的。然而后来张汝京在接受采访时澄清:「这是错的,我完全知道,而且张忠谋先生要买世大,特地找我去商谈,问我同意世大卖给台积电吗?我说我赞成。」

世大被收购是台积电与联电激烈竞争的结果之一。年,联电与旗下的联诚、联瑞、联嘉以及合泰五家公司「五合一」合并,这家资本额高达八百多亿的企业,对台积电构成了威胁,迫使台积电将手伸向了世大。

4

筚路蓝缕,创立中芯国际

张汝京心中一直有一个为祖国大陆发展半导体的梦。在世大被收购后,张汝京问过张忠谋是否会到大陆发展?张忠谋当时没有表态,后来却几次约谈张汝京,希望他留下。然而,张汝京一心想赴大陆,坚持离职的他被扣了很多台积电的股票。

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当时大陆半导体产业的发展情况。大陆半导体产业的起步并不算晚,但由于早期国家对半导体产业的发展规律认识不足、投入不足,加上国外的技术封锁,使得后来大陆半导体产业不仅落后于美国和日本,还被起步更晚的韩国和台湾地区赶超。面对日趋拉开的差距,国内外有识之士向政府倡议发展半导体产业,终得国家领导重视。

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发展大陆半导体产业的最佳方式是建半导体制造厂,中芯国际项目的雏形由此诞生。由于张汝京有着丰富的半导体工厂技术开发和运作经验,且在世大半导体项目中也有出色表现,因此,张汝京成为中芯国际项目的最佳人选。

在中芯国际的选址上,张汝京和虞年华、胡丁华博士等几位前辈先后去了香港、北京、上海,并最终敲定在上海的张江建厂。

在筹备资金方面,中芯国际并没有国家投资,而是自筹资金,整个项目建起来需要近10亿美元。在中国科学院院士王阳元的支持下,国内企业北大青鸟作了投资;上海张江科技园区以土地作价投资。张汝京又找到海外资金,如华登国际、汉鼎亚太、高盛资本、祥峰资本等对中芯国际投资。最后,共筹集资金14亿多美元,大大超出了预期。

在场地和资金都到位后,接下来便是工厂的建设。一般情况下,半导体制造厂建设至少需要1年半到2年时间。而张汝京不愧是「建厂高手」,中芯国际的厂房从一片稻田到工厂建设起来,仅用了13个月,年8月24日打桩,第二年9月25日投片试产,这在全世界半导体建厂历史中用时最短。

建厂的同时,还需要引入先进的技术设备。然而,国内当时面临着国外的技术禁运。为了引进当时已量产的0.18微米先进工艺设备,张汝京辗转新加坡、美国、日本、荷兰等地。历经千辛万苦,终于获得了相关技术许可和设备。整个过程,如同一场战役,其中的艰辛,只有当事人自知。

最后是人才的招募,张汝京在德仪工作20年,又在日本、意大利、新加坡和台湾地区工作过。他通过积累多年的人脉,开始从这些地方网罗行业精英。

为了吸引人才并留住人才,一方面,张汝京为员工建社区,解决员工住房问题;另一方面,为员工子女建双语学校,解决员工后顾之忧。

张汝京还为在职员工提供了继续教育的机会。中芯国际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以及南开大学等合作,为员工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其间,有员工从高中学历读了本科,也有本科读了硕士的,还有硕士读了博士的。公司会为完成学业的员工承担全部学费。

资金、技术设备、人才的到位,使得中芯国际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成为当时国内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配套最齐全的芯片制造企业,并以行业前所未有的速度向世界第一梯队冲刺。与此同时,中芯国际的发展,也带动着大陆半导体产业生态的不断完善。

5

台积电发起专利战,被迫离开中芯国际

中芯国际迅猛的发展势头,让全球半导体制造老大台积电倍感压力和威胁。为了遏制中芯国际的发展,台积电对中芯国际发起了专利诉讼战。

年,正当中芯国际即将在香港和美国上市的关键时刻,台积电在美国起诉中芯国际侵犯知识产权,要求赔偿10亿美元。中芯国际被认为的确存在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为此,年,双方达成庭外和解,中芯国际赔偿台积电大约1.75亿美元。

此后,中芯国际一直努力建造自己的运营体系,然而,和解后的第二年,台积电再次在美国把中芯国际告上法庭。但这次中芯国际也反过来告台积电违反诚信,上诉到北京高院。不过,北京高院驳回了中芯国际对台积电的全部诉讼请求。

台积电对中芯国际的诉讼前后历时7年。第二次败诉后,中芯国际被迫付出更大的代价:在1.75亿美元的基础上,再赔2亿美元,外加8%~10%的股份。

另一方面,在「先赚钱盈利还是先让技术站稳」的发展路线上,张汝京坚持先让技术站稳,再赚钱。但中芯国际以一家企业的力量,拉动整个中国大陆半导体产业链的快速升级,付出的代价是营收的连年亏损。这引发了股东对张汝京的不满,加上年与台积电的二次诉讼失败,协议中除了中芯国际赔偿2亿美元现金及10%股权,台积电还有一个条件:张汝京离开中芯国际。

最终,张汝京一人承担了所有责任。年11月,他被迫离开了自己一手创办的中芯国际。

6

创办新昇半导体,补足国内大硅片空缺

和曹兴诚不一样,面对台积电的打压,已经61岁的张汝京并没有就此消沉,过起悠闲的退休生活。但因为面临3年的竞业禁止期,张汝京投资了几个LED项目,并创办了一家LED公司。

尽管张汝京开发的LED产品的销售已遍及全球,但在他眼中,这只能算是「副业」。而就在竞业禁止期失效的时候,机会再次找上他,年年底,有人找到张汝京:「中国缺大硅片,要不要做?」

硅片是半导体产业链最上游的材料环节。在毫米(12英寸)大硅片领域,当时主要由日本、德国、美国及韩国企业所垄断,国内所需的大硅片完全依靠进口,而且当时国内对大硅片的需求量已经很大,一个月需要用到约40万片,但是国产大硅片的产能为零。

国内空白,意味着技术、人才、设备都没有。创业难,创业做半导体更难,创业做国内技术空白的半导体项目更是难上加难。面对这样的挑战,张汝京却没有丝毫的犹豫,他立马回复对方:「可以考虑。」

张汝京再度出山,就像当年创办中芯国际那样,又一次开始在全世界找人才、找技术、找生产设备。人才、设备搞定之后,资金也是难关。张汝京又发挥了自己的优势,找到了上海新阳半导体和兴森快捷科技公司。

年6月,上海新昇半导体正式成立。这一年,张汝京66岁。新昇的成立,翻开了中国大陆毫米半导体硅片产业化的新篇章,填补了我国大尺寸硅材料的空白,补足了我国半导体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

在张汝京的带领下,上海新昇进展神速。而当新昇逐渐步入正轨之时,年年底,业界却传出张汝京离开新昇的消息,业内一片哗然。张汝京对此回应:「这个本来是帮国家做的,我也很高兴现在国内缺大硅片的问题开始有了实质性的解决方案,那就交给国家来继续做大做强。其实我最想做的是IDM。」

7

成立芯恩,践行CIDM模式

张汝京提到的IDM是指芯片设计、研发与制造为一体的半导体模式。对于一些特殊产品,比如功率半导体器件与模拟芯片、高端数模混合芯片等采用IDM模式最合适,因为设计要跟工艺完全配合,工艺又要根据设计来调适并优化。此外,这种产品的工艺虽然难度大,但利润高。所以,IDM对中国非常重要。

不过,IDM模式也存在一定的挑战性。张汝京指出:「IDM模式对于企业的产品设计、工艺研发的能力要求很高,只有一个单一团队是做不来的。比如,英特尔的设计团队有一万多人,德州仪器大概也接近一万人,英飞凌七八千人,小一点儿的设计团队也有一千人左右。」

针对这种情况,张汝京想到了CIDM模式(C指Commune),即共有共享式的IDM,特点是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发挥海内外设计团队优势,带动上下游产业链,生产市场需要的定制化产品和通用产品。

于是,张汝京再次在全球寻找优秀的芯片设计团队,一个新的创业项目开始酝酿。当业界得知张汝京准备筹备新项目时,各地纷纷投来了橄榄枝。而在邀请张汝京加盟的诸多地方政府中,张汝京选择了有海尔、海信、澳柯玛、歌尔声学等系统厂商,以及特锐德、特来电等汽车充电桩企业,对于今后的产业链合作非常利好的青岛。

年4月18日,芯恩集成电路有限公司在青岛正式成立,成为我国首个采用CIDM模式的企业。

芯恩的发展之路一波三折,投产进度落后于原计划。年4月芯恩项目落地青岛后,到了年12月,芯恩6栋主楼都已封顶,8英寸设备才开始搬入。但按原计划,该项目年底一期整线投产,预计到年满产。

此外,受疫情的影响,芯恩项目整体进度延后,后来还传出融资不顺、大股东易主的消息。不过,在今年8月宣布投片成功后,这个项目有了新的进展。先是9月起与国银租赁陆续签署两份融资租赁合同,共计融资29亿元。再是在上个月,国银租赁又发布公告,其与芯恩集成电路再签融资租赁协议,以先购买设备再回租的方式向青岛芯恩融资27亿元。

8

生命不息,创业不止

芯恩项目的成立相当于张汝京又开启了人生的第三次新征程,而这一年他已整整70岁,有些人不解:「70岁为什么还要创业?」

对此,他这样说道:「做一件事,不在于年龄,而在于心态。如果精力很好,也有决心,再加上到这个年龄段,阅历丰富,这个是钱买不到的,这就是巨大的优势,这是不能一刀切的。」

而正是这样一位在经历大起大落之后仍坚持信念的人,将中国芯带向了一个新的高度。除了从无到有一手创办中芯国际、新昇、芯恩等项目之外,他还凭借自己的影响力为中国芯片产业源源不断的输入人才。张汝京无疑是国内半导体界的领军人物,而拥有这样的领军人物,实乃国家之幸,产业之幸。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461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