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冻设备

从抄袭英国渔船,到二战后自己造,苏联引领

发布时间:2022/10/12 22:32:46   
重庆市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s://m-mip.39.net/czk/mipso_4317379.html

早在年,就有渔民向当时的英国国王爱德华三世请愿,要求他禁止使用一种破坏力惊人的新型捕鱼网具。这种网具有5.5米长,10个男人的脚宽,网口由横杆撑开,下端坠有铅块和石头来增加重量,网袋就在海底拖行,受到惊吓的鱼儿就会被网进网袋里。

这是世界上留存下来最早的关于底拖网的文字记录,虽然因为条件和技术的限制,初代拖网的尺寸不大,但当时已经在沿岸河口和港湾被广泛使用,对当时的沿海渔业资源带来了有史以来最剧烈的冲击:海(河)底的生态被摧毁,大量的甲壳类动物被摧残,渔民因为捕捞的小鱼数量实在太多,无法处理,只能用来喂猪。

现在一般认为,是欧洲人在14世纪,发明了拖网,这个比第一次工业革命早了几百年的渔业革命,目的跟欧洲的工业革命如出一辙——为了尽可能快速有效地夺取资源。欧洲这块土地历来都不太平,特别是西欧,面积大小跟现在中国的版图差不多,但国家却像碎了一地的玻璃,多达几百个,为了资源、宗教、殖民地等等,打来打去,乐此不疲。

打仗为生存,虽然欧洲其他自然资源相对匮乏,但他们唯一不缺的就是海洋,所以他们一直在想办法寻找一种有效的工具,能够让他们在大海里,像在土地上一样耕种,收获那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海洋渔业资源。

发明拖网这事儿,其实用不了太多的想象力,因为欧洲的生存压力实在是太大了。欧洲大部分国家土地都不富余,而且欧洲人也不像东方人精于耕种,所以他们更倾向于寻找现成的资源。容易开发的淡水渔业资源,早在年前,就在过度捕捞下面临枯竭,欧洲人只能被逼着出海了。一般来说,欧洲的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是被寻找新大陆激发的,其实对渔业资源的渴求也是一个重要的促进因素,因为海里的资源,在当时的人看来,真的是多到让人发指的程度。

著名的英国学者托马斯亨利赫胥黎,就曾断言,靠人力是无法把海里的鱼给打完的。著名的小说家大仲马也说过,如果所有的鳕鱼卵都能正常孵化并长大,人们就能踩在鳕鱼背上走过大西洋。打脸是后话了,但当时海洋里的渔业资源丰富异常是大家的共识,唯一的问题是如何高效地把它们捕捞上来。

海里的鱼再多,想要轻轻松松打到还是得费一番工夫的。海里的大风大浪就不用说了,打渔效率不高更是个非常大的问题,用鱼钩钓鱼只能算是小打小闹,只够温饱,大家拼着老命出海就是奔着发财去的,肯动脑筋,敢冒险的人才是最后的赢家。于是,拖网技术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在一代又一代渔民的攻关下被完善,并很快在欧洲各国之间流传开来。

第一次拖网革命

拖网在欧洲的出现,被称为是第一次拖网革命。但革命政权始终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虽然第一代拖网是低配版的拖网,却也不是一般人能够玩得起的。除去船只,最贵的就是拖网设备,但因为当时缺乏探查设备,海底情况不明,非常容易碰上网拖着拖着就拖没了,或者拖着拖着,就拖不上来,或者拖上了就残破不堪的情况。在蒸汽船只还没出来前,渔船的动力只来自风力和人力,拖网遇到稍微尴尬一点的海底地形,甚至有时候渔获太多,都有可能带来灾难。

渔船因为载重原因(大部分空间得留给渔获),一般只会携带一副网具,如果损毁,就只能提前回家了。而且一副拖网网具一般都价值不菲,所以,就算没有海难,拖网作业也是个高风险行业,有人拖着拖着暴富,也有人拖着拖着就破产了。但就是在这样一条“瘸腿牛”的帮助下,欧洲近海海域,在之后的几百年里,愣是被犁了一遍又一遍。

虽然各国政府也慢慢知道拖网它不是个好东西,沿海渔业资源的衰退大家有目共睹,但陆地上的事儿还操心不过来,更别说海里的破事儿了。随着拖网的伤害开始显现,欧洲沿海区域开始慢慢面临无鱼可打的局面。欧洲各国其实在拖网出来后没多久,就制定了很多限制拖网的政策和法规,但却怎么也阻挡不了欲望对大海的收割。

拖网自从被发明出来之后,就一直是欧洲海域最主要的捕鱼作业方式,并且随后成了全球最重要的捕鱼方式。近海没鱼了也不是啥大问题,渔船还可以往远海走。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前,欧洲的海上渔业探险就已经兴起。鸡贼的西班牙巴斯克人其实早就发现了纽芬兰渔场,直到五百年前著名的探险家卡博特发现了西班牙人的秘密,全欧洲才知道纽芬兰渔场的存在。

渔场除了纽芬兰,当然还有北海渔场、冰岛和北极海域。渔场有了,接下来,就等第二次拖网革命登场了。

第二次拖网革命

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第一次工业革命,给欧洲渔业带来了蒸汽渔船,也给拖网作业带来了第二次革命。钢铁船身让渔船更加坚固,安全性更强;蒸汽动力,让船只的机动性能更强,作业范围也更广;因为渔船性能的提升,传统的拖网也配合着进行了升级,搭配强劲的蒸汽动力后,拖网更加暴力和霸道。

以前渔民们都会口口相传,哪些海域海底有礁石或者有大型海底珊瑚,不适合拖网作业,现在,新的拖网渔船一出场,就让很多“魔鬼海域”立马成为了香馍馍。因为逃过了第一次拖网革命的洗礼,那些原来对拖网作业来说的高危地区,渔业资源还是相当丰富的,可在第二次拖网革命面前,马上就被革了命。有了升级版的拖网渔船,渔民们就能去更远的地方打渔。干光北海渔场,就干冰岛和纽芬兰的。

纽芬兰有点远,以英国为首的欧洲各国,还是喜欢围着冰岛捕鱼。可是好景不长,二战以后,冰岛从丹麦人手里独立了。冰岛地儿小,人不多,新成立的国家却非常狠,对自己周边的渔业资源保护得不行,上来就在年设立4海里领海,也就是如今专属经济海域的前身,用来保护自己安身立命的渔业资源。

英国人不同意,冰岛人就放出专门的船只,在英国拖网渔船作业的时候剪他们的拖网,让英国人气得不行,却也没啥办法,史称鳕鱼战争。冰岛的保护举措很快就在年升级到12海里,之后在年和年又各升级了一次,但那是后话了。冰岛的保护举措,很快引领了全球渔业保护新风尚,各国纷纷效仿,连纽芬兰渔场后来也被加拿大和美国给瓜分了,让原本就处境尴尬的第二代远洋拖网渔船更加无处可去,无鱼可捕。

虽然有一战和二战这样的小插曲,让海洋有过短暂的喘息机会,但每次喘息之后,都会面临更加凶猛的反扑。二战期间,欧洲海域基本沐浴在炮火的洗礼中,大量的拖网渔船不是被军队征用,就是被炮火摧毁。海面布满水雷,都是渔业禁区,战争对全球渔业造成了致命的打击。可战争结束后,人口的快速膨胀,让鱼类需求愈发高涨,再加上战争促进了造船业的发展,都在召唤第三次拖网革命。

第三次拖网革命

第二拖网革命的时候,俄罗斯人抄袭英国人的拖网渔船。经历过二战的洗礼后,苏联工业蓬勃发展,在造船业,特别是渔船建造方面,更是在随后独领风骚几十年。苏联在二战后,国内迎来了全面的大发展,人口快速膨胀,水产品的需求也随之飙涨。在美国人忙着登月的时候,苏联人则在尚未有人类涉足的,深度超过米的深海做起来捕鱼先锋。

因为浅海的渔场,大部分都像纽芬兰渔场一样,被各国划入了经济专属海域,别国无法染指,就算没主的渔场,也早就在各国拖网渔船的炮轰下被搜刮得干干净净。唯一的办法只能向更深的海域进发。苏联的第一艘新一代拖网渔船更大的绞盘和更长更牢固的缆绳,可以在深度超过米的深海进行拖网作业,而且为了应对复杂的海底环境,将第二代拖网上较小的滚筒和拖底链条,换成了用沉重的钢材和橡胶制成的滚轮和链条,使得新一代的拖网能够在遇到崎岖的海底障碍物时“跳跃”躲避。

在年代,苏联和波兰、东德的渔业调查船,系统性地探查了大西洋和太平洋。人们通过回声探测仪加拖网的组合,发现了很多深海中的渔场。像马舌鲽和圆吻突吻鳕这样的陌生鱼种进入了人们的渔网,而且数量庞大,每个小时就能捕捞到15-30吨的渔获,让渔民们重新找回了在曾经丰沛的浅海渔场捕鱼时的快感。而且这些全新的鱼种,让共产主义的消费者们耐心排队购买。

苏联人还发现了海底山附近的渔场。何谓海底山?其实就是海底的山脉。把海底比作陆地,从海底突起的山脉就成了海底山,这些海底山的深度正好在米左右的范围,而且因为山脉正好触及洋流,水流的扰动带动了海底无机物的循环,渔场也就因此产生,这类渔场中最著名的鱼种就要属新西兰海域的长寿鱼(橘棘鲷)。这种颜色华丽的深海鱼,在苏联解体后,就留给了新西兰人。虽然长寿鱼至今仍有产出,但跟高峰时期的产量,根本不能同日而语。

为了满足远洋作业,第三代拖网渔船体型更加庞大,不但有加工厂,还有冷冻室,捕上来的鱼第一时间会被处理完丢进冷库。为了让捕鱼更有效率,远洋捕鱼作业往往是以船队的形式进行。在一个标准的远洋拖网船队里,有一艘负责加工和仓储的大型母船,再加数艘深海拖网作业船。凭借高端的探鱼设备和暴力的拖网,随着那些深海海域的渔场被渐渐被清空,人类也在年代迎来了渔获的高峰,然后?再也没有然后了!

虽然如今,造船业又有了更加十足的发展,拖网技术也进行了升级革新,但传统渔业的繁荣一去不返。纽芬兰渔场只剩下了龙虾,鯷鱼成了秘鲁渔场的顶梁柱,西非渔场成了很多拖网渔船的坟场,各国纷纷把目标对准了南极的磷虾。如果悲观不出意外的话,养殖的水产,将会是我们大部分人最后的口粮。(完)

感谢阅读,喜欢本文就点个赞吧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198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