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冷冻设备 >> 冷冻设备发展 >> 神速入局光伏,签约订单到手软,双良节能豪
文
萧田
随着硅片价格的下跌,新一轮的光伏周期或将到来。
今年来,在“双碳”目标加持下,光伏成为资本市场投资热门板块。数据宝统计,光伏指数7月来持续震荡走高,至今累计涨幅38.51%。不过,由于光伏上游环节的供需不匹配以及价格博弈激战,加之近期多地“暂缓屋顶光伏发电项目上马”的影响,产能过剩的“担忧”已悄然而至。
据第三方平台PVInfolink最新统计,光伏行业的硅片、电池、组件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价。此前,走势相对强势的光伏一体化指数近日也出现回调,包括隆基股份、上机数控等公司的股价持续数日下跌。
行业逆周期之下,今年刚宣布进军硅片行业的双良节能,则动作不断。
11月24日,双良节能(.SH)公布签订预计金额达68亿元的长单合同,锁定了未来五年2.万吨硅料。事实上,自今年开始,从厂房、原材料到制造设备,双良节能已签订了21.8亿元的施工合同、亿元的多晶硅料和单晶炉设备采购合同,累计约亿元的销售订单。
而另一方面,截止年三季度,双良节能总资产不过61亿元。投资金额如此“浩荡”,颇有大举压上、豪赌改命之势。
在业内人士看来,双良节能在走超级大牛股上机数控走过的老路。同为光伏装备制造业龙头企业的上机数控,也是由设备向下游延伸做了硅片业务,跻身光伏产业。公司股价从年底的16.3元启动,到今年9月最高涨至元,涨了接近22倍。
投资者同样好奇,双良节能到底是如何踩上风口的?它是否具备了实力,会如愿成为下一个上机数控?
节能先锋捧回中国工业奥斯卡
当下,“碳中和”目标持续驱动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双良节能作为国内节能环保企业,多年前就已经是“碳中和”的践行者。
年,改革春风吹到江边小城江阴。刚从部队转业的缪双大辞掉了钢厂“铁饭碗”,成立了一支施工队,转战到上海做中央空调安装生意,开启创业之路。
彼时,中央空调领域国外品牌“一家独大”。缪双大意识到国产化是商机。3年后,缪双大回到江阴,拿出50万元全部身家在老家利岗镇创立江阴溴冷机厂。
曾有人笑话他:“没有文化办什么空调厂?缪双大的办法是“借脑”。他先是借用上海研究院工程师的设计图纸,然后又挖来上海制冷机厂的两个工程师,生产出第一台30万溴冷机组。
为推广产品,早年间缪双大亲力亲为:通过承诺免费安装试用,满意再付款的方法,拿下了企业第一单——上海蓝天宾馆的中央空调机组。
年,四川国有棉纺织厂从北京采购的两台万大卡制冷机,折腾了两年多都未能正常运营。缪双大带坐了两天两夜的火车将设备运抵后,5天内调试成功。这轰动了整个制冷业,也为他的村办厂打开了市场。
缪双大并不满足于此。为了做大做强,他开始到处挖人。从公司第一个大学生马福林,到上海第一冷冻机厂党委书记、厂长、上海一冷开利公司董事长曹渊明,再到建立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工作站,凭借着对人才的重视,双良集团突飞猛进。
3年4月,双良集团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中央空调生产商之一,溴化锂制冷机国内市场占有率60%。缪双大于是将双良集团的核心资产“双良空调”运作上市。
资本加持之后,双良的发展也如虎添翼。5年,与瑞士高效换热器制造商Calorifer公司合作成立换热器事业部;6年,进入电站空冷器领域;年,双良股份更名双良节能,完成转型升级;年,完成对德国CBT公司空冷器业务的并购……
从国内首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溴化锂中央空调,到工业领域节能降耗的余热回收节能系统;从打破国际垄断自主研制出节水率高达%的空冷器,到致力于解决沿海地区淡水缺乏难题的海水淡化设备……双良节能从单一的溴冷机中央空调制造商转变为溴冷机、换热器、空冷器、海水淡化装置等大型节能节水设备制造企业。
年,双良捧回了中国工业“奥斯卡”大奖,成为节能环保细分市场的龙头企业。
急于找到新的业绩增长点
但在资本市场摸爬滚打后,缪双大个人财富反而持续缩水。背后原因在于,上市之后,缪双大曾推动双良节能频频进行并购重组,但结果不如人意。
7年,双良节能通过受让和增资方式控股利士德化工75%股权,后者涉足苯乙烯和EPS等大宗化工产品的生产销售,在行业中具有一定的竞争地位。但由于化工行业毛利率不稳定,直接拖累公司整体毛利率——6年至年,双良节能化工业务毛利率最高达到12.36%,最低的8年只有0.73%,年只有1.53%。一年后,双良节能剥离利士德化工。
年5月,双良节能又耗资约2亿元收购商达环保业绩,双方签下“对赌协议”。实际情况是,商达环保业绩全未达标。年8月,双良节能又将所持商达环保全部股权以1.88亿元出售给控股股东双良集团。
除此以外,双良节能还跨界重组两家互联网企业,布局多元化业务,最终的结果也都以失败告终。
转型的失利最终导致双良节能盈利能力下滑,且资产规模大幅缩水。到年底,公司总资产为77.61亿元,而在年底,仅为38.54亿元,缩水39.07亿元。
在企业遭遇瓶颈之际,双良内部的权利交接也开启了。
年8月,缪双大之子缪文彬出任双良节能副董事长。两年后,缪文彬接任双良集团董事长,并在同年8月就任双良节能的“新掌门”。据公开资料显示,这位创二代在0年从南京大学毕业后,曾赴美国西雅图城市大学攻读金融管理专业。4年,这位“海归”完成硕士学业后回到双良任职。
而在缪文彬的带领下,双良节能虽然重新回归主业,但营收表现仍旧一般。从年至年,营业收入分别为20.14亿元、17.18亿元、25.05亿元、25.27亿元、20.72亿元;净利润同样如此,五年数据分别为1.61亿元、0.96亿元、2.52亿元、2.07亿元、1.37亿元。变化不大。
重压之下,双良节能急于找到新的业绩增长点。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缪文彬出任副董事长的年,双良节能置入双良新能源85%股权,将体外多晶硅还原炉业务置入上市公司主体。多年来,双良节能多晶硅还原炉市场占有率始终保持在65%至70%,位列行业第一。但该产品在双良节能的营收构成中占比始终较低,年时仅有8.53%。
年位于沙特的光伏项目最低电价达到了再创世界纪录的1.04美分/kWh,折合人民币价格约0.元/kWh。随着光伏电价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逐渐低于火电电价,再加上“碳中和”的刺激,光伏行业前景远大。
基于此前在光伏装备领域多晶硅还原炉的基础,缪文彬顺势大举拓宽产业链,从上游往下延伸进军光伏硅片业务。受益于这一消息,从今年5月开始,双良节能股价直线拉升,从4.75元/股最高涨至14.28元/股,股价市值从77亿元涨到了亿元,翻了3番。
下场能否占有一席之地?
双良节能进军光伏的步调可谓“神速”。
今年2月,双良节能全资子公司双良硅材料成立,自此正式切入硅片赛道。3月,双良节能宣布,将于包头建设40GW拉晶、40GW切片项目分为两期进行,其中一期20GW项目总投资70亿元,预计年全部达产。二期项目根据市场环境、资源配置等情况适时推进。
5月,双良节能签订场地施工合同,同时与晶盛机电、连城凯克斯分别签订了设备采购合约;6月,首根大尺寸单晶硅棒成功出炉,大尺寸硅片试产成功;8月,发出定增计划,募集资金不超过35亿元用于项目建设;9月,与中能硅业锁定硅料长单;10月,与江苏润阳达成销售协议,卖出单晶硅片13亿片,测算价值为83.33亿元;同是10月,与浙江爱旭、天津爱旭及广东爱旭签订了《硅片采购框架合同》,卖出硅片总计约为21亿片,测算价值为.27亿元。
仅用八个月时间,双良节能就完成了场地建设、生产设备和原材料供应的落地,期间还同时推进了试产、融资和销售等事项。“光速”打下基础,拿下巨额订单,纵观双良节能的布局动作与当下硅片市场的火爆不无关系。
从短期来看,一期20GW,意味着双良节能的硅片产能排名至少可以进入行业前十。与此同时,当下大尺寸光伏组件正在成为主流,双良节能全部采用炉型单晶炉,可生产mm、mm及以下各规格尺寸光伏单晶硅片,以确保在硅片市场的竞争力。以中环股份为例,在当前硅片环节的“尺寸之争”上,强烈支持更大尺寸的硅片,挑战以隆基为首的拥有不少硅片库存的阵营。
换句话说,从目前整个中国光伏行业来看,双良节能虽然处于行业末端的第四梯队,从传统业务上延伸、跨界到光伏硅片领域或能分一杯羹。
但从长远来看,光伏行业是一个典型的重资产制造业,双良节能并不具备竞争优势,此次入局光伏是否在未来行业里占有一席之地,还要打上一个重重的问号。
一方面,双良节能实际上行动已经慢了一步。因为原有的龙头企业凭借先天优势进一步扩产,迅速释放产能、扩大市场占有率。以隆基股份为例,其在年开始推广硅片的薄片化,研发储备超薄片的切片技术,目前细线金刚线薄片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可以最大限度降低系统成本。在自动拉晶技术的支持下,单晶硅片尺寸可灵活设计,实现晶体尺寸的效益最大化。
素有“价格屠夫”之称的隆基股份,一旦发起价格战,生存空间最先受到挤压的就是双良节能这样的中小型企业。
事实上,这场战争已经打响。11月30日,素有“光伏茅”之称的隆基股份在其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42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