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冷冻设备 >> 冷冻设备发展 >> 预制菜行业研究报告预制展翅,其景如炽
(报告出品方/作者:申万宏源研究,吕昌、曹欣之)
1.行业梳理:满足下游效率需求长期发展空间可期
1.1商业模式:集约化生产的快手菜
预制菜是以农、畜、禽、水产品为原料,并配以辅料,通过预处理(譬如清洗、分切、腌制、滚揉、成型、调味等步骤)而制成的成品或半成品。预制菜是介于食品和餐饮中间的业态,通过食品加工企业和中央厨房工业化、集约化生产的快手菜。分类上,可依据不同口径进行种类划分,譬如根据加工程度,由浅入深可分为即配、即烹、即热与即食产品四类;或是根据保温及生熟程度方式,分为冷冻生制、冷冻熟制、冷藏生制与冷藏熟制四类。因而,预制菜边界相对模糊,从广义角度看经过加工处理的食材均可视为预制菜,但从狭义上我们认为专指菜肴制品,如即烹或部分即热类产品。
上游农林牧渔,中游各类参与者,下游冷链物流、全渠道销售。自上而下来看预制菜商业模式,行业上游以农林牧渔企业为主,其中部分上游企业已向下游延伸,涵盖预制菜的制造与销售。中游加工参与者较多,包括但不限于传统预制菜、速冻、中央厨房/餐饮、餐饮供应链平台、农林牧渔以及生鲜零售企业。下游销售通过冷链物流运送,以直销、经销或加盟模式,通过全渠道销售至大B、小B及C端消费者。我们会在后续章节详细讨论各类预制菜参与者特点及三大类终端消费者诉求。
1.2历史发展:B端加速渗透,C端疫情催化
海外发展期(年前):预制菜最早起源于美国。年,世界上第一台速冻机诞生,预制菜的雏形——速冻食品相应诞生。20世纪60年代起,预制菜开始实现商业化,到80年代,预制菜加工配送在日本、加拿大及部分欧洲国家兴起。在美国与日本,预制菜渗透率均已超50%,催生出了如美国的Sysco及日本的日冷等行业巨头。
预制菜初入中国(-年):国内预制菜企业起步较晚,20世纪90年代,随着麦当劳、肯德基的进入,国内开始出现净菜加工厂。到年左右,出现了以生产半成品菜为主的预制菜企业。发展初期,预制菜企业受限于速冻技术和冷链物流的短板,面临着成本高、区域局限性大等难题。随着国产冷链运输能力、速冻设备性能的快速提升,预制菜企业在基础设施方面的难题逐渐得到解决。
B端加速渗透(-年):随着外卖兴起、餐饮连锁化及餐饮各项成本上行的推动下,预制菜在B端餐饮的渗透得到加速。餐饮行业对预制菜的需求逐步由复杂菜品“简便化”、连锁餐饮出品“标准化”、外卖出单“加速化”的方向层层递进。
C端疫情催化(年以来):年受疫情影响,推动预制菜从餐饮后厨走向家庭消费场景,C端预制食品的曝光开始迎来指数级放大。在各大电商节及春节期间中,包括半成品菜、速食菜在内的预制菜销售火爆,成交额均取得倍数级增长。
1.3行业规模:提升终端出餐效率,年有望空间翻倍
对于2B消费者,预制菜在提升出餐效率与标准化的同时,可节省人力成本;对于2C消费者,预制菜在提供美味的同时,可简化烹饪步骤。在2B与2C需求共振下,预计行业扩容有望加速。
通过预制菜缩减餐饮人力成本,提升净利率,实现出餐快、标准化功效。随着经济发展,中国各个行业面临着用人成本上升的难题。根据中国饭店协会财年统计显示,人力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仍是餐饮业增长最快的一项支出,叠加原料及房租成本的上涨,导致餐饮企业亟需缩减各项支出维持企业盈利能力。从财务角度看,虽然预制菜的单位采购金额占比略有提升,但在加工环节中,可减少相关后厨人力与制作成本,整体净利率测算可同比提升7pct。另一方面,团餐及乡厨在中国餐饮比重逐年加大,年团餐规模约1.5万亿,占社零餐饮收入比重近36%,而农村消费水平提升、乡村群宴增多,但乡厨团队人手有限,需为上百名参与者进行备餐。两类餐饮业态亦对出餐速度与标准化率的诉求有所增强。因此从餐饮的经营角度看,预制菜可实现出品速度快、标准化、去厨师化,可解决传统正餐门店、团餐及乡厨的经营难点,预计在B端加速渗透的态势将得到延续。
在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下,预制菜可协助省去备菜步骤,简化备餐、烹饪流程,并可在家复制难度较高的酒店菜肴。一方面,外卖、复调等近几年兴起的饮食或烹饪习惯,均验证了2C消费者对于速食需求的加大,而预制菜不单可解决外卖不干净、不健康、不新鲜的隐患,并且免去复调仍需准备食材的痛点,符合当下懒人经济与消费升级并存的行业趋势。另一方面,一些步骤复杂的酒店菜肴如小龙虾、酸菜鱼、佛跳墙,亦可通过预制菜在家实现复刻,满足家庭消费者“吃得好”的诉求。
冷链运输的日益完善,是支撑预制菜中长期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上一章节提到,-10年期间已陆续有多家预制菜企业成立,但苦于冷链运输的不完善,是导致多数企业仍局限于区域性发展的原因之一。随着冷链国标出台、消费升级对生鲜需求提高等多重因素,冷链行业规模、冷藏车保有量及冷库容量全面提升,冷链运输的硬件设施得到强化,支撑预制菜行业长期发展。
测算21年行业规模亿,25年行业有望扩容至近亿,CAGR约18%。市场上对于行业规模测算方法众多。根据艾媒咨询,年预制菜行业规模约为亿,其中B端亿,C端亿,B端占比为80%,预计年预制菜行业规模将达亿。我们同样对预制菜行业的规模及空间进行了测算。其中关键假设如下,1)餐饮行业保持往年常态化下近双位数增长态势,假设期间行业规模复合增速8%,2)2B连锁化率加速,人力成本继续上行,推动2B预制菜渗透率由21年20%提升至25年25%,3)企业加大2C品牌建设与消费者教育,C端规模加速扩张,占比提升。测算得到年预制菜行业规模具有近翻倍的空间,-25年复合增速约为18%。
1.4竞争格局:短期维持分散格局,长期更看核心竞争壁垒
六大参与者,各有所长。我们大致可以将预制菜相关企业分为6类,包括但不限于:(1)传统预制菜企业,扎根预制菜行业多年,生产销售经验丰富,自研产品能力较强带来更高毛利空间,是目前行业的主力军;(2)速冻企业:从流通渠道起步,常见于各类超市、商超,在终端品牌力强,产品标准化程度高,销售网络完善,渠道分销能力强;(3)农林牧渔企业:上游企业具备原材料优势,供应稳定,可凭借其已有的B端渠道布局,并拥有规模化生产能力;(4)生鲜零售平台:零售平台产品丰富,拥有2C客流量,受众人群与预制菜C端消费者更匹配,企业可利用大数据优势了解消费者需求,把握终端偏好,可要求上游供应商贴牌生产;(5)餐饮中央厨房:优势在于线下门店经营,品牌知名度更高,具备强大的消费群体基础,对终端消费偏好更加敏感,对客户需求把控能力更强;(6)餐饮供应链平台:提供预制菜供应链服务,一般针对B端,研发产品、生产加工以及采购运输能力齐全,采用规模化采购,建立信息化配套体系。
行业扩容之际,吸引资本加码布局,行业呈现分散态势。根据企查查显示,-年期间,预制菜相关企业注册数量保持平均约25%的速度增长,而年新增企业数量依然近1.3万家。截至年1月27日,我国现存预制菜相关企业6.81万家,其中注册资本0-万的相关企业数量超过54.7%,注册时长5年以内的企业占56.6%,中小预制菜企业占据多数。另一方面,近两年预制菜行业也吸引了不少资本与跨界龙头的进入,资本运作也较为频繁。根据36氪和天眼查数据,年至年,预制菜赛道共发生71起投融资事件,披露融资总金额超10亿元,涉及项目42个。从融资时间来看,年和年出现融资高峰,分别有14起和17起,年起预制菜赛道热度再起,年和年预制菜赛道共发生23起融资。
短期来看,行业格局分散态势预计仍将维持。行业新进入者众多,均处于初期尝试阶段,各家企业规模较小,并未出现龙头企业可引领行业发展的态势。对于2B,企业对渠道的议价力较弱,对于2C,尚需品牌打造与消费者教育。我们认为,企业仍处于前期的积淀阶段,捋顺经营战略方针,逐步打通上游供应链、中游产品设计及下游渠道销售环节的商业模式,方可行稳致远。
中长期来看,我们认为行业出清、规模化企业形成、份额集中是必然规律。从目前各类参与者来看,擅长供应链整合、大单品打造或渠道掌控任一环节的企业均有望挖掘该环节的成长潜力,形成预制菜业务的规模化,但集大成者有望成为行业领头羊。站在渠道及终端维度看,我们认为可分为2部分成长路径进行展望。
一方面,对于大B端,看好具备成熟餐饮售前售后服务体系的预制菜企业,主因此类客户属于封闭式渠道,更加偏好定制化、差异化的产品与服务,但准入门槛较高,需要具备相应供应商资质与前期考核。另一方面,对于小B及2C端,属于开放式渠道,产品有望实现规模化量产,但需要综合考量供应链、单品设计及渠道实力。横向参照其他食品板块的过往发展,相关行业标准与政策的出台有望加速行业出清,市场份额逐步向具备核心竞争优势的企业聚拢,待规模化效应显现后,企业预制菜业务的盈利能力也有望迎来改善趋势。
2.海外市场:日本发展成熟,预制菜龙头强势集中
2.1发展历程:宏观环境和技术进步,推动行业向BC两端渗透
萌芽期(-年):经济复苏后居民消费增加,政府扶持推动日本冷冻食品行业发展。
年日本葛原商会(现日玲食品森工厂)在北海道森町建造了一台冷冻能力为每天10吨的冰箱,用于冷冻鱼等食物,开启了日本首个冷冻业务。二战后日本资源与食物短缺,直至20世纪50年代,居民消费需求逐渐增加,日本政府开始大力发展冷冻食品业务。年东京池袋西武百货和涩谷东横百货设立“冷冻食品部”,标志着日本冷冻食品行业进入发展期。年,东京奥运村食堂中的冷冻食品大受欢迎,给冷冻食品进入酒店、餐馆等商用场景带来契机。随着商用微波炉的发布、电冰箱的普及以及物流体系的不断完善,日本国内冷冻食品产量不断增长。-年,日本国内冷冻食品产量从0.16万吨增长至7.71万吨,年复合增长率达47%。
成长期(-年):电冰箱微波炉普及率提升,经济高速发展,预制食品2B端迅速增长。
年日本冷冻食品协会成立,标志着日本冷冻食品行业进入成长期。这一阶段,日本冷冻食品行业百花齐放。预制食品公司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水、农、畜牧产品,而是相继推出抓饭、乌冬面、炸物等多种类产品。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女性外出工作人数增加,居民饮食外部化率提升,餐饮行业规模快速增长,对预制食品的需求提升。伴随电冰箱和微波炉的普及率超90%,冷冻食品行业向B端快速渗透。另一方面,年冷冻食品在大阪世博会中受到人们的喜爱,给冷冻食品进入家庭饮食带来契机。这一阶段,日本国内冷冻食品产量从7.71万吨增长至.20万吨,年复合增长率达11%。(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成熟期(年-至今):龙头企业整合上下游产业链,B端产量下滑,C端驱动行业增长。
90年代日本经济泡沫破裂,长达30年的平成大萧条时期对居民消费产生深远影响。年开始,日本冷冻食品消费量增速下滑,行业进入洗牌整合阶段。年日本冷冻食品工厂数量为家,相较年下降约54%。龙头企业通过收购拓展上下游产业链,物流体系和技术得到完善,行业集中度提升。经济的不景气导致B端需求下滑,却也促使企业开拓更多C端业务。年,日本冷冻食品C端产量占比增长至49.7%,而C端销售金额占比首次超过B端,增长至53.3%。这一阶段,日本国内冷冻食品产量从.20万吨增长至万吨,年复合增长率达0.2%。
纵观日本冷冻食品行业发展历程,我们认为该行业发展的驱动因素包括宏观环境和技术进步两个方面:
1)宏观环境:经济增速,少子老龄化,女性工作人口。s-s日本经济高速增长,同时女性外出工作人口增加,促使人们转向餐厅和外卖服务,推动冷冻食品行业B端快速增长;s日本泡沫经济崩溃后,虽然经济下行,但少子老龄化趋势愈显,饮食习惯也发生了改变,人均冷冻食品消费量增长。更多女性进入劳动力市场,冷冻食品产量高速增长并逐渐向C端发力。
2)技术进步:运输、储存和烹饪。冷冻食品商用推广的技术难题在于运输、储存和烹饪三方面。电冰箱和微波炉的普及,有效解决了冷冻食品的储存和烹饪问题。而随着企业集中度的提升,产业链资源得到整合,与之匹配的物流体系和物流技术得以进步,有效解决了冷冻食品的运输难题。
2.2行业格局:规模经济催生龙头,C端企业错位竞争
日本预制菜历经百年发展步入成熟期,产品种类丰富。同属东亚文化圈,日本饮食习惯与中国类似,预制菜种类颇为丰富。乌冬面、炸丸子、炒饭等方便快捷的预制食品在日本预制食品产量中位于前列。历经百年发展,除去年受疫情影响外,日本预制菜市场日趋成熟,消费量依然保持个小个位数增长态势。
日本冷冻食品龙头长期维持高市场份额,行业整体集中度高。冷冻食品行业的规模经济效应明显,龙头企业通过收购其他中小企业提高市占率,并在供应链、渠道和研发方面形成优势,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从到年,日本冷冻食品行业的市场集中度不断提高,CR3从51.4%增长至59.0%,CR5从70.1%增长至79.2%。其中,日冷集团-财年连续三年市场份额位列第一,财年日冷集团冷冻食品销售额为2,亿日元。
企业C端采取错位竞争。根据欧睿统计,年日本预制菜C端市场规模增长1.4%至2.42万亿日元,并预计6年日本预制菜C端市场规模将达2.54万亿,5年复合增速约为1%。根据欧睿口径测算的竞争格局,年日本预制菜C端市占率前五的公司分别为味之素、吉庆、爱宜食、日冷和丘比。为进行差异化竞争,企业发力细分品类,或打造爆款产品吸引消费者。
对标日本,中国预制菜尚处成长期。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居民人均食品支出金额增加,对预制菜的需求日渐增加。从指标来看,目前行业态势与日本-s类似,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正处于快速增长阶段,大量新注册的企业涌入市场,B端市场进一步渗透,C端市场受年疫情催化深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37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