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冻设备

英山民俗汇农耕习俗十四

发布时间:2022/5/27 14:44:50   
白癜风治疗的较好办法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_5707537.html
导语

镰刀、纺车、独轮车……一件件承载着人类生存发展的农耕器具褪去了往日的繁忙,石碾、石磨、豆腐磨……呢喃地倾诉着一个年代的车水马龙。流光的指尖慵懒地抚摸着这些被上个世纪留下的痕迹,一切似乎仍在继续,一切却已变成永恒。

农/耕/习/俗

英山农耕民俗历史悠久,具有中国农业文化特色,源头可上溯到汉唐时期,宋元明时期积淀十分厚重,主流形成于清朝大移民之后。民国以来,新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引进给传统生产习俗带来革命性的改变。由英山县图书馆联合英山县史志研究中心(档案馆)推出的栏目,带你一起走近英山民俗风情,传承农耕文明,弘扬民俗文化。

第三节加工食品加工

晒酱在英山不仅是重要调料,蔬菜换季,青黄不接时,酱可以直接当菜下饭。因为晒酱工序简单,易于储存,加上英山土地少,菜园大都是边角土地,面积小,蔬菜品种单调,每当换茬,往往青黄不接。所以,英山百姓习惯晒酱以弥补蔬菜换茬缺口,从而形成习俗。英山民间晒酱主要有黄豆酱、豌豆酱、大小麦酱。民间晒酱没有统一标准,各家各户原料煮生点还是烂点,咸点淡点,放不放糖,放不放辣等等,各家各户,各行其是,千家晒酱千种味。

晒酱工序之一“霉豆子”

腌腊肉传统农耕生活时代,农家生活自种自养,自给自足。普通家庭一年养一两头猪,如果家庭没有重大事件(喜事或丧事)发生,一头猪就能满足一年的肉食需求,所以,部分猪肉的保存期要接近一年。先民采用腌制的办法防腐,并发现腌制的腊肉,经过熏制,不仅防腐,而且味道香浓,于是广泛传播,形成习俗。而今,尽管冷冻保鲜设备广泛使用,猪肉市场繁荣,新鲜猪肉随时可以购买,但英山人对腊肉的喜好经久不衰,除了家家户户制作腊肉,许多餐饮企业每年都要腌制大量腊肉。

做豆腐耙做豆腐耙是英山传统风俗。年年冬腊月,农村家家户户,年猪一杀就做豆腐耙。

猪杀了,猪尿泡、仓血心这两样东西不便食用,扔掉还有些可惜。豆腐打了,豆腐渣新鲜吃起来口感也有些欠佳,大多数都用来喂猪。做豆腐耙便把这几样营养价值不错的废品整合起来,做成一道英山传统食品。猪尿泡吹大到一定体积晾干,用仓血与豆腐渣和匀,加上食盐、葱姜蒜之类佐料,装进猪尿泡,晒干到一定程度挂到灶头或火塘上慢熏,这种食品,英山人称之为灌肠耙。来年春天,灌肠耙和腊肉一起蒸熟,味道不输腊肉。随着社会发展,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家家户户打的豆腐多了,就有,人用豆腐替代豆腐渣,继而有人在里面加些肉末,又成一种风味。与纯豆渣做的相比味道更好,家家户户就会做得更多,于是猪尿泡不够,就有人不用猪尿泡,直接将豆腐、猪肉、仓血、佐料拌好捏成耙状晒干,味道一样鲜香,灌猪尿泡的习俗就变成做豆腐耙。英山的豆腐耙配料没有标准,制作方式没有标准,各家各户的豆腐耙主料比例不同,晾晒时间不同,佐料不同,有的肉多豆腐少,有的肉少豆腐多,有的麻有的辣,有的咸有的淡,有的硬有的软,十分随意,千家千味。食用方式也是五花八门,有和腊肉一起蒸着吃,也有煎着吃,也有煮着吃,甚至涮锅吃。

写在后面的话

“追溯农耕岁月,再现英山风情”

为了保护和传承濒临消失的农耕民俗文化遗产,展示英山悠久的农耕文明和极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民风,让人们直观的了解过去当地农民的生产生活状况,让下一代不忘耕作之本,留住农耕文明,让年轻一代了解英山民俗风情,民俗文化,了解英山农村、农民、农业的过去和现在。由英山县史志研究中心(档案馆)、英山县图书馆联合推送的《英山民俗汇》正式上线了。《英山民俗汇》内容丰富、语言生动,她承载着人文英山古老的文明、朴素的乡风民俗。一件件物品,代表了一代人的记忆和情怀,也体现着劳动人们的伟大智慧。在《英山民俗汇》里,你可以感受到浓郁的英山地方特色,各种有关民俗文化的种种传说、故事和生活纪实再现了英山人文化生活的真实状态。相信《英山民俗汇》一定能够激发读者对古老而又年轻的英山心生向往之情,沉醉于英山悠久的历史文化、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热切期盼走进生机勃勃的英山大地,了解英山人文历史,亲身感受英山民俗文化的博大精深。

END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376.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