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冷冻设备 >> 冷冻设备发展 >> 借日本市场,鉴中国预制菜成长之路
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文
庄帅
日本的预制菜起源于s,工业化生产早于国内,由于消费习惯和饮食文化相近,日本预制菜行业的历史环境、发展阶段和企业基因对中国具备参照与学习意义。
日本预制菜行业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导入阶段(-年):日本冷冻食品成型于二战后,受冷链建设推动,-年预制菜消耗量从0.13万吨增至.54万吨,其中年东京奥运会、世博会大量采购包括预制菜在内的冷冻食品,让民众的认知得到充分提高,打破人们的刻板印象;
)爆发阶段(-年):伴随着这段时期日本经济腾飞,单人户增多也让居民对便捷餐食的整体需求有所增加,饮食外部化与餐饮连锁化共同推动行业成长,70年代中期预制菜迎来爆发期,持续到90年代日本房地产泡沫破灭后;
3)稳定阶段(-年):日本经济泡沫以及出生率大幅下降,预制菜市场稳步增长,但增速有所放缓;
4)恢复阶段(年至今):金融危机后预制菜消费量呈现明显的V型恢复,之后保持相对平稳态势,根据日本冷冻食品协会,00年日本预制菜市场规模达38.5亿美元(零售口径),其中冷冻调理食品占比85%,净菜占比15%。
对标日本,我国预制菜行业正经历同日本爆发阶段类似的宏观及产业背景。
日本70-80年代正处预制菜行业的爆发阶段,B端和C端需求激增,推动了包括速冻菜肴在内的冷冻食品行业高速发展。
我国目前部分宏观指标与日本70-80年代相似,人均GDP突破美元,城镇化率不断提高,经济发展助推了社会的现代化演变,具体体现在家庭规模变小,同时也面临着劳动力人口占比下降、商铺租金上涨、人口结构老龄化的问题。
受00年疫情影响,居民消费习惯发生改变,对于预制菜等便捷食品的需求倍增,同时餐饮企业普遍受波及程度较深,中小企业出清速度加快,推动餐饮连锁化进程,预制菜行业迎来风口。
01鉴日知中的对标体系
渗透对标:日本市场相对稳定,我国的预制菜渗透率与之差距较大。
日本的预制菜发展早于国内,根据《中国烹饪协会工作规划》,01年日本预制菜的渗透率已经达到60%以上,而我国仅有10%左右。
日本的渗透率远高于中国,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1)日料口味相对单一,饮食种类较为固定导致,预制菜品可以满足日常饮食的大部分需求;
)日本国土面积较小,冷链物流覆盖率高,容易形成集中度高的局面。
品类对标:日本菜系相对单一,但品类挖掘更为充分。
1)种类:日料分为关东料理和关西料理,均以刺身、寿司、天妇罗为主,但据日本中食协会,日本的预制菜品类已突破个;中餐虽有八大菜系,但预制菜品类小于个,远不及日本,尚存较大的挖掘空间。
)规模:日本预制菜当中十亿量级的大单品较多,以主食类为主,据日本冷冻食品协会,00年炸肉丸/炒饭/炸猪排/汉堡包/乌冬面的总产值分别为30.8/3.8/0.0/19.5/16.5亿人民币(1日元≈0.05人民币,下同);我国速冻菜肴当中仅有小酥肉和梅菜扣肉的体量可达十亿量级,单品的品类规模具备较大的提升空间。
3)标准化程度:日餐的加工较简单,多为烤、炸等方式,因此制作的标准化程度高于中餐;中餐的烹饪方式多样,炒菜、蒸菜、炖菜等层出不穷,相较之下菜品标准化研发难度更大,预制菜企业难以覆盖多个菜系,行业渗透率不及日本。
格局对标:日本市场相对成熟,市场集中度高于中国。
根据智研咨询,00年我国预制菜行业CR10合计市占率仅14.3%,而日本预制菜行业CR5市占率达64.04%,我国与日本行业集中度差距明显。
且我国CR10企业的收入多在6-10亿元,01财年日本预制菜代表企业神户物产/日冷食品/味之素/日本水产公司总营收约人民币3/04//亿元,其中冷冻食品营收约人民币///1亿元,马太效应更为明显。
相较日本,我国具备更大的人口规模优势,国内企业成长空间广阔。
我国人口众多,00年总人口14.1亿,为日本总人口的11.1倍,提供了更大的餐饮和家庭消费市场,预制菜市场天花板理应更高,有望催生更大收入规模的龙头企业。
日本预制菜行业竞争格局已定,诞生收入逾00亿人民币的龙头企业。参考日本经验,行业高增红利渐退时,产品力、品牌力及供应链能力更强的企业会在大浪淘沙中沉淀下来。
0先B后C的商业模式
日本:预制菜行业经历先B后C的发展过程,90年代后C端需求稳健上升。
复盘日本预制菜的渠道发展历程,70年代中期,B端与C端渠道发展逐渐拉开差距,B端渠道进入长达0年的快速起量阶段,90年代末随着日本经济泡沫破裂,居民外出消费意愿下降,餐饮行业出现倒退,B端预制菜需求下滑。
相比之下,C端需求穿越经济周期,从70年代到90年代末日本经济危机后,始终保持稳定的增速。
90年代后,经济发展趋缓,女性外出工作的比例提高,叠加家庭小型化,以及微波炉/冰箱等家电设备的普及,C端消费逐步崛起。
中国:B端市场起步更早,C端需求仍需培养。
据欧睿,01年日本市场预制菜B与C的比例为6:4(销量口径),渠道结构更加均衡,中国预制菜B与C的比例约8:(收入口径)。
我国B端的预制菜土壤已经相对成熟,连锁餐厅、团餐及中小餐厅等渗透基本完成,餐饮企业是目前最主要的销售渠道,C端需求仍需继续培养,后续或有更多的渗透。
过去,定位C端的企业需承担消费者教育的职责,经营难度体现在:
1)需求端,C端消费者需求多元,口味喜好日新月异,企业需紧跟市场趋势推陈出新,保持较快的新品更新频率;
)供给端,可能存在一系列的供应链问题,如需求点分散、运输成本较高等,销量难以突破瓶颈。
疫情期间完成天然的消费者教育,产品推新与营销创新或为破局之道。
1)需求侧,疫情期间居家场景的消费显著增加,后疫情时代生鲜电商蓬勃发展,预制菜逐渐占领消费者心智。
)供给侧,新品牌大部分选择主攻门槛更低的C端,互联网的盛行助力宣传方式多元化,近期企业的营销手段渐趋灵活。
3)产品端,珍味小梅园推出酸菜鱼、惠灵顿牛排等特色菜,信良记开发出麻辣小龙虾等菜品,创意新品层出不穷;
4)营销端,商家积极拥抱社群营销及直播渠道,或将进一步强化C端消费者对预制菜的认知,成为C端发展的破局之道。
03日企的共性要素
本节从日本预制菜领军企业日冷集团、神户物产入手,从多个维度分析上述企业如何全方位形成强大的壁垒,探寻预制菜企业做大做强的共性因素:
1)产品广积粮:品类多元是扩大受众的重要途径,产品开发能力重要性凸显;
)渠道筑高墙:BC兼顾或为更佳的渠道模式,对不同渠道应实施差异化策略;
3)供应链密织网:完善供应布局可有效提高协同效应和供应能力。
日冷与神户均为日本最大的预制菜企业,01财年实现营收3.1/03.7亿人民币。
1)日冷:成立于年,最初以销售冷冻鱼为主,50年代开始布局预制菜业务,把握行业爆发阶段的机遇,向餐饮端推广速冻食品、扩大自身知名度,目前公司主营业务为食品加工、物流、畜产和水产等。01财年,公司实现营收/经营利润3.1/18.5亿人民币,同比-%/+8%。
)神户:年诞生于兵库县,主要以业务超市的形式出售速冻食品和半成品等,连锁超市多由加盟商运营,公司收1%的特许使用费,截至01年5月,公司已有97家门店。
01财年,公司实现营收/净利润03.7/11.0亿人民币,同比+6%/30%,预制菜收入占比超90%。
据公司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3166.html